別搞錯「工作生活平衡」的定義
這一週又是要跟大老闆分享管理心得,部長安排了一個也算是資深的組員參加。他是一個工程能力不錯,但表達或包裝自己的能力幾乎是「不能」,也「不想」去做的那種人。週一的時候我請他要開始準備講稿和簡報,至少連結先貼出來。到了週三時,我打開他的講稿,發現裡面的內容竟然才300多個字?!他並不是第一個參加這種分享會的人,身邊多的是同事參加過。當下我給他建議,請他去向其他參加過的同仁請益。當下我退一步想,這件事對他是一個挑戰,我不要求他要像TED講得一樣精彩,但300個字的講稿,肯定不會有什麼足夠的力道讓老闆認識他。結果沒想到到了週五,他的講稿幾乎沒有變動,他也沒打算要做什麼簡報。
我傻眼地問:「你打算只留不到1分鐘的時間,讓老闆認識你?」
見他沒說話,我繼續問:「你還有打算要與會嗎?」
他的肯定讓我很確定,他雖是組內資歷最久的一名工程師,但他真的沒打算要再更進一步。這300字說的是他來公司做出了什麼貢獻,觀察到什麼改變。是我給他的方向沒錯,但這種"長話短說"的內容,更像是一種無聲的抗議。我本來以為…這樣推他一把,應該還是會嘗試寫些什麼,有點改變,但他做到這種程度,完全沒有意願要見老闆的老闆,真的是讓我有點出乎意料。
「想做IC錯了嗎?為什麼一定要寫週報,見老闆?我是來做工程師的,不是來當業務的。」這種話我以前想過很多遍,儘管他沒明確這麼說,但我有蠻大的自信他會這麼想。別說在台灣,上論譠一查,隨處都是「工程師超過40歲就不行了」,「軟體開發者不轉管理職,就是等著被逼退職場」,「IC憑什麼領得比manager少」這類的討論。工程師明明是很了不起的一份工作,應該是受人尊敬,對世界有明確產值的工作,為什麼獲得的卻是這種吃不飽餓不死的薪酬呢?我以前想不通,國外明明有受人尊敬的技術大神,但在這裡卻不是這麼一回事。我也曾是工程師,有過這種想法,隨著讀過一些資料,再加上現在是管理者的身份,我開始稍微知道差別在哪裡了。
重點不是他們是什麼身份,而是他們對自己有多少要求。
我們不是Google或Apple都是IQ超過180的天才部落,也不是中國BAT(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或亞馬遜那種鐵血部隊,這是許多人眼中的「好平台」。在台灣,我們雖比不上半導體產業,也不是最近很火紅的航運產業,但要說是遊戲產業數一數二的「好平台」,我想沒人會否定。除了航運我不熟以外,剛剛說的那些好平台,哪一個是不用全身投入,犧牲生活來滿足業績需求的?一個好的平台就是好的圈子,能持續跟得上這個平台快速改變及進步的,就是本事。如果講「犧牲」聽起來很刺耳的話,其實換句話說就是:以他們投入的標準來看,其他人的投入都叫不夠。也就是說,大家雖然都羨慕這些好平台的光環,但又希望時間就停在「工作與生活平衡」的這一刻,不需要再做出更多的調整和改變。
「工作與生活平衡」一直是很…"困難"的一句話,最難的就是搞清楚其含意。
其實市場沒有「平衡」,也沒有「剛好」這件事。有誰會覺得iPhone到13代可以了,不用再出了?有誰會覺得PS5支援到8K很細了,不用再追了?有誰會覺得Intel的CPU出到12代很強了,已經夠用了?沒有嘛!大家當然想要更物美價廉的產品,市場當然也是這麼要求每一間公司的,誰能有CP值更漂亮的產品,市場才會付錢給它。只要這是一個自由公平競爭的世界,對自己要求更高的才有權利獲得更多。所以「工作與生活平衡」不是指我們自己想要的那種「50%-50%」這種平衡,而是「能滿足市場需求的工作」和「能過得下去的生活」的平衡。所以基於剛剛對市場的觀察看來,我們可能需要投入80%,或是100%,甚至是130%,才能滿足得了市場需求。「不進則退」不是梁啟超的一句話,可以聽聽就好,那其實就是自由競爭世界的運作法則,要進步多少,要投入多少,不是我們自己說了算。
「他們有選擇自己未來職涯的自由」這句話一直給我很大的壓力和拉扯。我不斷的明示加暗示,想晉升公司絕對歡迎,必然會給足機會,等你投入,做出成果。想求工作生活平衡的人,能給你們的資源必然不多,不會因為你有夠久的資歷就能升。將來你們都有機會組織家庭,會需要更多的資源買房買車,趁年輕的時候一定要多賺一點(在去年領獎金的時候,部長也講過一樣的話)。我一直以為,這應該有足夠的威脅利誘。但這次的事情讓我瞭解,顯然「自由」和「選擇」對現在的他們來說更重要。
"有野心"不是什麼了不起的詞彙,只是剛好而已。但"沒有野心"或"追求小確幸"就是個危險的生活態度了,表示你允許自己跟這個世界脫節。也許你覺得手下的人很有能力,只是不善言詞,沒有野心而已。但在職場上本就是一個在商言商的國度,所謂的「能力」,就是讓自己的才華和努力,在世俗和功利的世界,完成商業變現。如果他只有工程的能力,沒有表達的能力,又沒有想往上爬的野心,只想過小確幸,只想「要自己的生活」,別說是變現了,別讓整個組織變慢就很好了。
我曾經在之前的週報寫下過這麼一句話:「每種選擇都有利弊,也會決定他們將來有多少選擇。」如果在這個平台中,大家都是長期思考者,都是願意投入130%,高度要求自己的人,理由很簡單,他們就是希望將來有更多選擇。那些沒打算思考「將來」的人,就必須在這個平台中慢慢淡出,因為他們已經做出了選擇。
如果他們堅持要做IC,那我的職責就是要用IC的標準來要求他們。IC可以不用見老闆,但一樣要有高效溝通,時間管理,及清楚表達的能力,而最重要的是要做出130%的完成度。如果一般工程師只能交付80%的成果,需要20%的驗證及除錯,資深工程師能交付95%的成果,5%的驗證和除錯,那IC就得做到130%的品質,東西不能有問題,還得兼顧到UI/UX及效能。這很強人所難嗎?外面自己創業接案的軟體開發者,不就是以這個標準在面對客戶嗎?時程難控管,技術有障礙,UX做不好,Bug修不完…每一項都可以讓你失去這個客戶,失去下個訂單。在公司內叫「Individual Contributor」,在公司外就是「Independent Creator」了。市場或許會給品牌一些機會或優勢,但對個人就不會客氣了,沒有130%的品質,為什麼要用你的東西?
這次的事情讓我想了很多,不得不回頭面對那個我該解決的問題,也證明很多時候一些無解的問題,不是因為沒有答案,而是問錯問題。組長的角色是要照顧組員沒錯,但就像「攻擊就是最好的防御」這句話一樣,最終極有效的"照顧",就是讓他們有照顧自己的能力。對「工作生活平衡」的錯誤認知,很顯然會讓他們跟這個既無情,又高標要求的世界脫節。所以我想我該做的,是讓他們更清楚自己的角色,該做好更多的準備,面對市場和平台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