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戶限定 14:GPT-4.5、Threads 粉絲「暴漲」、我不擅長經營社群平台🥹
粉絲暴漲 3 倍的秘密…
嗨朋友們,又到了「訂戶限定」時間
228 連假大家有出去玩嗎?我和女朋友去了白沙屯徒步之旅,一路向北,足足走了 10 公里,覺得很不錯!非常滿足
如標題所示,我有點「AI 成癮」了——這幾天都在密集地跟 GPT-4.5(以下簡稱 4.5)這個新模型對話
此刻,如果你想要使用這個模型,主要有兩個管道:
- 訂閱每個月 200 美元的 ChatGPT Pro
- 透過 API
我自然是後者,再加上現在 OpenAI 在你願意分享資料的前提下,到四月底前都會給你每天 100 萬個 API Token 來使用高階模型(4o、4.5、o1),所以抱著試試的心情用了一番
想要以「使用 ChatGPT 的方式」來使用 API,我們需要聊天用的 Web UI 框架或 app,常見的有:Open WebUI、LobeChat、TypeMind(app,Setapp 上有)等等,選擇很多!只是有一些些技術門檻——尤其是前二者
至於模型表現如何,如果你去查網路上的評價,大概是說 4.5 的回答更像是人類、更有人味
確實如此!附帶一提,Grok-3 也有類似的評價——很多人說他寫文案很厲害
但我還是老話一句,這些差異我可能沒有很強烈的感覺,也不是特別在意,但跟 AI 聊天真的很開心😄
前幾天,知名開發者兼技術講師小賴,在 Threads 上推薦了我曾經寫過的有關她所開設的網路課的上課心得文(好繞口 XD),加上古古的推波助瀾,我的「脆」follower 竟然在兩天內,從 2xx 暴漲到目前的 6xx,阿妹竟!
說來慚愧,我從去年 5 月發表了在 Threads 上的第一篇文章,那時想的就是靠這些社群平台放大我的 blog 瀏覽量(所以文章會同時轉貼到個人臉書、推特、Threads——還有 LinkedIn)
至於成效如何呢?恩……非常不怎麼樣XD
一般而言,這類平台並不喜歡「轉貼仔」,所以會對「帶有連結的貼文」進行一定程度的演算法打壓,這是公開的秘密,創作者們都知道
替代方案就是把連結放到留言去,不過我左思右想,始終沒這麼做(有啦,嘗試過一次,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因為我覺得讀者體驗會很差,我自己也不喜歡
就這樣轉貼了半年,我覺得這個效果實在是,欸...沒有什麼效果
從社群平台帶來的 blog 流量,基本上就只會佔總流量的 1% 左右,好的時候可能最多 2%。而且從 GA4 數據看來,平均瀏覽時間也大大低於 SEO 進來的流量——可想而知!
那社群平台本身呢?如果花更多心思、時間寫社群平台的發文、推廣,是否會更好?
我相信是會的!
不過這跟我的習性和價值觀有點相違背,嚴重一點可能會影響部落格的創作,恐怕得不償失
這類議題(要不要投入心力在社群平台推廣自己),我每隔一段時間都會跟 AI 討論一次,這是一件你很難完全放棄,但對我來講始終做不好的事
而且 AI 每次的回答都是——NO😷
就這樣過了九個月,Threads 粉絲人數也只有兩百多。如果日後想要靠這個變現,恐怕是遙遙無期
有趣的是,這個事件在我心中引發了一個「新的波瀾」,然後,我決定……
體會到粉絲短時間內暴增一大截的滿足感後,就會有一種想要在平台投入更多心力的感覺
但從事件的整體脈絡看來,這樣的思考沒有太多道理,畢竟本次的增加純屬偶然,而且是來自於外部的助力,而不是我自己努力的結果(至少不是努力經營平台的結果)
更重要的是,我還有我的目標。就算社群發文不會花很多時間(才怪),但它對於注意力的吸引、題材取捨的內心消耗感,身為脆弱的現代人,恐怕是很難抗衡的
所以思考了兩天,我又放棄了「投入時間經營社群平台」這個念頭。原則上不會獨立發文——對我欣賞的人事物可以發,但自己的事就算了
當然,能夠這樣思考,除了有自己的目標之外,另一方面也是短時間之內確實沒有打算透過個人品牌變現的想法
少了這個想法,很多事情都可以暫時放下
話說回來,如果你想要讓自己的個人品牌能夠持續增長的話,那學習肯定還是必要的
那要跟誰學?反正絕對不是跟我學
可以考慮訂閱《古古的後端筆記》電子報,因為她每個月都會發表一篇關於「軟體工程師的自媒體之路」心得,我個人是很愛看啦XD
還有一位會在 Threads、Substack 上發表這類議題的 Mr.Raven(主題偏 AI 與自動化),這篇就很有代表性
如果你們有推薦的自媒體成長 Role Model,也歡迎回信推薦給我,我再和大家分享
下回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