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戶限定 12:聊聊寫作 × 我反對生產力最大化 × 再度退訂 Notion AI 😂
寫作蘊含的力量,比我想像得更大
嗨朋友們,又一段時間不見了。我的手術很順利,恢復得也很好。鼻子通暢的感覺真是太讚了!
而且醫生推薦我去買個洗鼻器,每天洗一次。我用了之後發現,不得了啊!這東西是神器!讓我不禁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非常推薦各位也去買來用用看(牌子之類的可以回信問我,不在此佔用篇幅)
這一期來聊聊我對於寫作,尤其是持續寫作的思考。其實從 2018 年第一篇 Medium 的文章以來,我已經寫作了超過七年了!(這裡指的是公開寫作)
Medium 時期我覺得比較像是一個「游牧民族」啦,意思就是有一搭沒一搭的,沒有辦法比較穩定地產出文章
這個情況在自己架站之後,有了明顯的改善!只能說,擁有「自己的東西」那感覺確實不同😎
相關文章:
但儘管如此,要能夠持續寫作,我認為其中的挑戰還是不少,所以後續又寫下了這三篇心得:
如果從自己開始經營 blog 網站起算,現在是第四年。我覺得創作對我來說,已經很有方向,也比較清楚自己要寫什麼
簡單說,創作多年後,我感覺自己有了「使命」
參加鐵人賽,推廣 Django Ninja,就是一種使命召喚(當然也是為了得獎XD)
儘管如此,我覺得我可能「還是不夠認真」看待寫作這件事
為什麼這麼說呢?要從不久前發表的那篇〈用 Docker 容器化你的 Django 專案〉說起,它讓我有所衝擊與感悟
這是一篇普通的技術文章,它特別在哪?特別的地方不在於它的內容
開始使用 Buttondown 這個付費電子報服務之後,我不定期會查看每封電子報的開信率,以確保內容對讀者是有用的,或至少是各位感興趣的
我本來是這樣想的:我的讀者裡面應該包含了一部分的非技術人員,但可能 8 成以上還是軟體開發相關的從業人員(下次可以辦個讀者投票驗證一下XD)
我原以為非技術主題開信率會比較高,因為非技術主題的受眾更廣——技術或非技術讀者都是可以看的;反之技術文章只有開發者會感興趣
但上述那篇文章,創下了本電子報以來最高的開信率——68%,我震驚!
經過多年的磨練,我覺得自己確實很擅長寫程式類的教學文章,帶有一定的個人風格,甚至一些諷刺☺️
但我可能還沒有好好把它們全部發揮(寫)出來,畢竟在寫作的節奏或紀律上,我還是相對隨興(儘管我對內容品質的要求很高啦!)
參加鐵人賽的時候,我就感受到其中的力量:我感受到在外在規則的限制與要求之下,它還能夠激發你的創作能量。畢竟如果不是這個參賽限制的要求,Django Ninja 我怎麼可能寫到 30 篇呢?
總之,整件事給我的啟發就是,我覺得我要多多創作這些有用的教學或心得「系列」——要比以前更有紀律地把它們寫出來,不要像 poetry 系列那樣,才三篇,一拖就是三年XD
非技術讀者也不要失望,我仍有在計畫創作與程式無關的系列內容。比如〈32,下半年寫作目標〉提到的「告別法律,我的程式轉職之路」系列。還有陳雪的《寫作課》帶給我的啟發系列。
以及看起來逐漸成形的,反對「生產力最大化」的文章:
這是私人的信件,我就直說了,我覺得什麼第二大腦啊、人生管理系統啊(包括各種學習、做筆記的複雜方法論)。雖然我不敢說沒用——我認同它們是有用的,但我覺得那些投入,大部分都是浪費的
尤其在 AI 時代,人不應該(或者說不值得)這樣生活、那樣學習
這些所謂的「系統」,講白了,都在模仿機器般的自動化流程、處理規範,讓你井井有條、自信滿滿(就像那些生產力 KOL)
這種「虛假的掌控感」不禁讓人自我感覺非常良好
但你覺得這是這個時代的「人類」最需要做的事嗎?——我覺得過去不是,而現在,更不是
最後,在經過三個月的半價折扣後,我(又)正式取消了 Notion AI 的訂閱
主要是使用的頻率還是太低了,雖然我主要拿來寫作,但我覺得現在 AI 輔助的方式有很多啦,Notion AI 可能也不算是一個必要的手段了
比如說我最近寫比較複雜文章的時候,就會用 ChatGPT 的 Canvas 功能,先跟它討論一波標題、大綱、 內容方向,然後請它出個草稿,我再開始慢慢修改
尤其現在 AI 的 API 又這麼便宜,相較之下,這樣子要收我一個月 10 塊美金,我覺得我完全發揮不出它的價值
只能說,AI 工具,來來去去,只有 ChatGPT,是我一路走來的好夥伴!
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