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絲愈來愈鬆》:下流白人流水線,重組方向不清楚
Hi there,
「我們塑造建築,而後建築塑造我們。」至於回顧建築——或人造物——怎麼塑造我們,通常被認為是一種報導,吃力不討好,畢竟窮一人之力為世代編纂記憶,肯定掛一漏萬。然而癥結還不在史料多寡,而在於社會是否仍渴求某些版本的記憶,或反過來,作者是否竭力鋪排某種「真相」。
George Packer 的《螺絲愈來愈鬆》選擇的策略是群像劇,給小人物和坦帕市多過名流和矽谷的篇幅,試圖由中產階級攀爬體制階梯與掉隊、華爾街與國會山莊旋轉門、政治人物滿口政確但莫衷一是,以及監管法案毀棄等線索,交代 1980 年代到 2010 年代的美國社會是怎麼「鬆脫」的。
鬆脫,意思是本來種族、性別、階級,乃至於每個人,都像齒輪組般準準咬合,但恐怕不曾有這回事。鬆脫本是社會結構重組的過程。
王宏恩的序文概括了一套可以從本書讀出來的推論模型,簡單扼要,結語尤佳——即本書可以是暮鼓晨鐘,也可以是掩耳盜鈴。寄予小人物的同情過剩,一頭撞進本書提供的同情共感氣墊,就容易流於掩耳盜鈴,甚至民粹。
勉強從這齣群像劇拉一條主線出來,我認為是下流白人是怎麼形成的,不過充其量,Packer 只是點出線索,篇幅多給的是上流(白)人跟下流人之間的連帶是怎麼鬆脫。其間連帶原本就薄弱,主要是監管法規和幻象生產。監管法規例如《金融服務法現代化法案》通過,該法廢除 1933 年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允許同一家銀行做商業金融和投資金融。此外,《商品期貨現代化法案》也於 2000 年通過,防止衍生性金融商品受任何機構監管。
幻象生產則例如,康納頓—拜登這條線上,拜登早年出席活動風度翩翩,自大跟幽默感還能勉強調和,演講條理清晰,連發生在他身上的悲劇(妻女車禍逝世)都能捻成不搬到華府的原因,讓後者傾心不已,決定投身政治。但為拜登勤奮任事多年,才發現對方性格和倫理的種種缺陷多讓人心寒。
另一大宗幻象生產則是「成功學」,像是普萊斯的父親曾著迷的直銷體系與話術、他自己奉為圭臬的《思考致富》。像是歐普拉:「他們[死忠觀眾]掏錢購買歐普拉負責代言,而自己卻沒有買下的產品」,該章結尾精準總結了這類幻象是如何鎖死人的:
宇宙定律並未讓他們免遭搶劫,他們不總是能夠忠於自我,這些人從來都無法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而因為歐普拉認為生命本來就不會毫無來由讓人受苦,所以他們也覺得自己沒有藉口。
全書處處有這樣的段落,讀來印象深刻。此外,讀者不難嚐出層層修辭包裹的酸味,滿足了在閱讀測驗裡拿高分的期待,算是一種高端民粹吧。本書並沒有要帶你去哪裡,或說 Packer 刻意安排這種「一盤散沙」的尾聲,畢竟本書需要一幀「賣相」或定位。
主要人物的章節都結束在過渡、頓挫,甚至像泰咪.湯瑪斯和她為之奮鬥的沒落鋼鐵業城市揚斯敦,收在「要是歐巴馬輸了[連任],她一直以來招募培訓的人們...可能都會覺得一切心血都是徒勞,她也等於是虛擲這幾年的光陰。」彼得.提爾說「大多數晚餐不是吃太久就是不夠久」,儼然有什麼弦外之音。
好不容易組織起來的老百姓對於自己到底能做到什麼毫無概念,以至於有能力以個人魅力和言語總括一個大方向的人物,每每讓人陶醉。Packer 寫了 2008 年歐巴馬競選時到揚斯敦演講,泰咪到場,深受感動而為他拉票,以及 2012 年連任前的期望,但沒有提 2010 年歐巴馬第一任期間重訪揚斯敦,承諾發展綠能,以及他交付的,Vallourec 集團投資 6 億 5 千萬美元在揚斯敦蓋軋管廠——多半該廠承諾的 350 個工作機會只是杯水車薪?
另方面,Packer 寫了體制人士很清楚自己能做到什麼,但除了為個人或家族累積資產,他們在政治上缺乏方向,而能讓體制人士加速累積資產的作法又通常會斷開他們跟普羅大眾僅存的連結,為此他們還是需要政治人物維繫共同體。富有魅力的政治人物開上大車,不能不找體制人士來管事,甚至需要眾多說客維持弱連帶,但利益交換包裹繁複,似乎不可能維持一貫的政治議程。
Packer 的貢獻,可能是呈現出像民間組織者泰咪、尋求解決方案的普萊斯和提爾、試圖說明華府和華爾街「真相」的康納頓、哈澤爾一家接連做出的決定及其後果等個體的探索過程。這些故事裡固然從來沒有「指數成長」,一個位置都要蹲八年、十年,往後看也沒什麼了不起的指望,但確實藉著跟名流、體制人、矽谷人對比,乃至於跟我們一定會帶入的自身經驗對比,使我們注意到:
自己在自律上所作的努力,或對某一種完美成就的執迷,會如何使我們漠視自己對他人所造成的痛苦與侮辱。
儘管簡化的代價是抽掉了一些事實,而這些事實說不定會影響我們讀出的教訓,甚至在考慮所有能知道的事實後,歸納不出任何論點也不一定。佔領華爾街運動在 Packer 筆下就比較接近這個狀況。
換句話說,我們讀到鬆脫的線頭,但除了主角群的探索,作者並未提出任何重組方向的意見。這本身不是問題,包括「高級民粹」在內,甚至都吻合「和文化水準較高的讀者共謀」的習氣。文化水準較高的作者要下大功夫才能收拾習氣,讓它切事地發揮出來。這大概是我期待有人記述台灣的 1990 年代時,一併期望的。
同樣,歡迎轉發給你認為會感興趣的朋友。
做了表單,讓你可以分享想法、評論本週內容無聊或有趣、敲碗題目或向我提問。歡迎給我回饋:
👉 與我分享你的想法
本週遇到的有趣事物
- How Are The Gay Younger Brothers Doing?:FBOE 假說,即「愈多哥哥,弟弟愈有可能是同性戀」的假說,經過好幾個研究之後,似乎「愈多兄姊,弟妹愈有可能進入同志婚姻」很有機會站得住腳——我改寫了成「進入同志婚姻」,因為研究樣本都是來自同志婚姻的記錄。
- The Tyranny of the Marginal User:邊際使用者為什麼會宰制做 B2C 軟體產品的方向?原因可能出在「邊際」。本文的「邊際使用者」或許也可以代換成「邊際 GDP」(之於經濟成長)。
- Translating Latin demonology manuals with GPT-4 and Claude:歷史研究受語言限制的程度正在降低,一起來讀惡魔學手冊吧。
Show notes
- 社會是否仍渴求某些版本的記憶:例如楊孟軒《逃離中國》,壽司坦丁的影片逃離中國:台灣(外省人)的創傷與記憶有精彩的介紹。
- 恐怕不曾有這回事:
- 王宏恩的序文:〈消逝的美國夢與還沒醒的美國人〉。
- 《金融服務法現代化法案》:Gramm-Leach-Biley Act。
- 《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Glass–Steagall legislation。
- 《商品期貨現代化法案》:Commodity Futures Modernization Act。
- 《思考致富》
- 試圖說明華府和華爾街「真相」的康納頓:康納頓(Jeff Connaughton)出版了一本書《The Payoff》講次貸危機後的金融改革何以不徹底,不過書評不太給力。
- 「自己在自律上所作的努力...」:《偶然、反諷與團結》,p. 246,Richard Rorty。
- 和文化水準較高的讀者共謀:《如刀的書寫》,Annie Ernau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