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羅怎麼那麼準 | 拜託幫個忙
Hi there,
近期遇到一個棘手問題,雖然想好怎麼應對,仍不免有些忐忑。湊巧,回高雄時約了一個久沒見的炮友開房間聊天,不意問我要不要抽玩「神塔羅」。塔羅牌有不同體系,不同體系的牌面元素和詮釋方針可能會大相逕庭,而在一個體系內允許「換佈景主題」,這就衍生出林林總總的主題塔羅牌,不乏從藝術角度而言的精品。神塔羅是一副以台灣信仰為主題的塔羅牌,也就是把牌面翻譯成台灣通行信仰中的元素。
不能透露細節給對方,我只好問:
對於我目前深感困擾的一個問題,我應該堅守自己的立場嗎?
二十幾歲時第一次偶然給人算塔羅,駐點占卜師一邊解牌,我心裡一邊高呼「怎麼那麼準!」先前儼然被《命運交織的城堡》誤導,以為塔羅只是江郎才盡的作家水出一本書的道具——那次抽牌後數年間,又占了幾次,間斷想過之後,覺得當初太窄淺。塔羅之所以能用來水,正因為它是個媒介;之所以很「準」,是因為它包含足夠多的元素。演化之妙,如此而已。
說來慚愧,但我的大腦確實不中用。面對複雜萬端的世界,我只能用簡陋得可憐的心智模型勉強運算,要是停下思緒仔細斟酌,隨便什麼事都有太多因素,因素間太多可想而知的交互作用,太多可能發展,遑論想不到的分支。
一見牌面,愈擅長心智推演的人,愈容易沿著牌面的元素關係(隱喻),為其提問找到往下說的「談資」,補足從具體人事物到隱喻系統之間的空隙。不擅長這件事的人,反正會有人負責解牌,準不準就看解牌者詢問的技巧、說話多銳利或多周到。
塔羅牌面提供充足的變異,釋牌書、占卜師和當事人各自選擇。獲選的元素組合(解釋)能說得通,「被放在心裡」,成功留住,那就「準」了。
此間還有意識這個買辦、甚至幫兇:一旦意識到,除非忘記,都會留下。概括而言,我們對「關於世界的說法」不憚冗餘,感知到就先扔快取,常提取便增冗餘,就連堅持對人事物持懷疑論調,還是不脫同樣的道理。這也是苦惱的根源。
我抽到的第一張牌是「聖杯八」。朝牌陣裡代表「應堅持立場」的方向,抽到「聖杯九」,輔助牌是「錢幣騎士」。「聖杯八」在常見的偉特塔羅牌面上,是一位男子持杖轉身離開整齊疊在前景的八只杯子,越過中景侷促的水域而去。「神塔羅」用「達摩一葦渡江」詮釋這張牌。
如果這個故事留在腦裡,我的行動不免受其影響——即使刻意提防不要受它影響,仍舊受了影響。解套怕是要重新將緣起的問題、試想的解決方案、牌義等合起來,試著審視每個元素之間的因果和效果,給予恰如其分地的評價和安排。在這個過程裡,塔羅(或其他類似的媒介)通常可以發揮激擾的功能,有微小的機會跳脫成見。
只有微小的機會,是因為這類隱喻體系充其量只能提點方向。怎麼落實到具體情境,需要觀點,亦即至少能揀取具體情境中的元素,組織成一套說法,也就是前段所謂「故事」。
隨手 google 就能明白塔羅隱喻體系之豐富。這些隱喻僅僅通行在愛好者之間,偶有《JOJO 冒險野郎》第三部等作品接軌大眾——34 年前,第三部開始連載時,《JOJO》在台灣也還不算有什麼聲量——,而夜市攤位、線上抽牌等斜槓占卜愈來愈多,但總括來說,談不上滲入一般人使用的符碼。所幸如此,才能保有豐富的歧義,不至於受大眾的情感和輿論需索,而被擰緊、被擠兌。令人安心。
請幫我個忙 🥹
寫了 10 週,大致掌握每週備料和撰寫需要投入的時間和精力。雖然目前除了我自己的形象和讀者對我的信任外,胡寫一通也無妨,但那樣做顯然沒什麼意思。我寫電子報的第一個目標是整理經驗和學習的歷程,第二是遇見有趣的陌生人。我希望這兩個目標都能做得更好,請給我一些建議吧!
👉 分享你的想法
同樣,歡迎轉發給你認為會感興趣的朋友。
期待你的回饋,分享想法、評論本週內容無聊或有趣、敲碗題目或向我提問:
👉 與我分享你的想法
本週遇到的有趣事物
- 邱常婷的寫作經歷:我喜歡這位作者的《新神》。《獸靈之詩》開頭就太香(?)捨不得讀下去。
- 《黑鏡》第六季:我看了〈瓊糟透了〉和〈亨利湖〉,還行。怎麼說呢,感覺很像在看《Rick & Morty》第六季,玩後設玩到忘記後設並非劇集最初的魄力所在。
- 《OPUS》和《夢的化石》:找了今敏的短篇來看,《海歸線》確實偏尬但仍有驚喜。《OPUS》和《夢的化石》就有滿多值得深究的想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