駕駛員的課題 | 進取和持守
Hi there,
上週提到,我所嚮往的大扮心靈,說穿了就是勇於冒險、俯仰無愧。要做到俯仰無愧,需盡力搜集當下可搜集到的資訊和知識,認清風險,下判斷,作取捨。確定的感覺始終是一種幻覺,明白這一點之後,就需要勇氣才能不止步於懷疑和批評。
《進擊的巨人》裡,調查兵團第 14 任團長韓吉(ハンジ)所謂主動出擊,「有什麼不懂的地方,就試著去理解」,以及她擔任團長期間採取的行動,對我來說就具體展現了大扮的心態。
還沒用自身行動立範前,首段的闡述不免讓人羞赧,也容易淪為情懷。可是,初出家庭和校門、沒什麼資源的人,光安身就疲於奔波,怎麼談大扮立命?
人們可以拿別人的資源來嘗試,在過程中檢驗自己是不是冒牌貨。1987 年上映的動畫電影《王立宇宙軍》就是個值得玩味的例子,故事和製作背景在此不贅,總之,觀眾可以把它詮釋成動畫製作的倒影。本作的故事固然乏味,敲鑼打鼓上太空,可能不只是為了說教。畢竟當時團隊除了動畫技藝驚人外,導演和編劇技巧都還有待琢磨,平均 30 歲上下的團隊多半還未能把複雜的任務拆分開來切細,再各個擊破(就新地平線號凌越冥王星的任務而言,花了好多年才完成),使得值得玩味的主題沉沒在華麗的繪圖和熱鬧的動作底下。
駕駛員的課題
日後,尤其庵野秀明會再三造訪駕駛員這個主題(《鋼彈》系列甚至《進擊的巨人》何嘗不然)。駕駛員所駕馭的不是馬、車等普遍的事物,而是匯集廣大的資本和才具,針對特定目標製造的複雜科技物(火箭、大型雙足機器人、大型語言模型、官僚體系),動見觀瞻,也牽連到資源分配(在《王》表現為階級處境的差異),以及政治與軍事的利害。
既然如此,誰雀屏中選,理當有一番道理,偏偏駕駛員是偶然自舉、偶然中選的。本作主角希洛茲古(シロツグ)成績不好,要實現飛行夢只能加入宇宙軍,進了宇宙軍才發現這是個聲望和士氣低迷、預算飄搖,有在運作但風險高到會死人的組織,而他完全是錯認了莉可妮(リイクニ)的話,才自告奮勇當駕駛。
《王》費了不少篇幅鋪陳希洛茲古成為駕駛員後,獲得業配機會,聲名大噪,不愁沒錢花,同時也認知階級處境懸殊、政爭、團隊心血等各方期望匯聚在一身,甚至性命受威脅。最糟的是,他心儀莉可妮,但她篤信的宗教不贊同上太空這等狂妄行徑,兩人沒有交通的可能——莉可妮被刻畫成無聊、刻板的貞潔女性,心靈和肉體都寡淡薄慾,功能只是陪襯希洛茲古,這當然是《王》跟不上 36 年變化的明顯處。
必須有所行動,才能暫停自我懷疑,所以火箭非發射不可。
另方面,火箭勢必匯聚政治與軍事的利害關係,這無關宇宙軍上下的意志,只是身為第一線人員,既然能用布膠帶黏合電線,當然也能放手讓發射失敗,挫敗匯聚於此的期望——並承擔後果。宇宙軍上下的做功,除了展現在發射火箭,更在於理解各方期望而為對應的安排,並堅持到發射。這集中在凱登(カイデン)和希洛茲古的演出,未來則會由矢口蘭堂(長谷川博己飾)和加代子(石原聰美飾)擔當。
正因為沒有人看好發射成功,所以發射地點遷到國界邊境挑釁也無所謂,而堅持發射才會成為突破期望僵局的行動,讓宇宙軍不樂見的期望落空,也能對王和國民交代。就此而言,在蘇聯解體前夕製作的《王》,大費周章重演美蘇軍事競賽,其功能之一,正是凸顯我們身處世界線上的發射事件的意義。不過,它可能還有更深一層涵義,這以後再說。
進取與持守
上太空後,接著一段十分尷尬的蒙太奇,說教人類大歷史。猩猩拋骨頭變成太空站有多巧妙,這段就有多拙劣。然而,《王》收束在雪中發傳單的莉可妮,勉強救了一點回來。莉可妮和她代表的宗教散發著舊約的壞脾氣和苦行的志氣,不知變通地持守大地,這股「傻勁」獲得這群 30 幾歲上下的動畫製作者認同,至少不敢全盤否定。
往後,我們會在繁星般的作品裡看到進取與持守的對張。對中間階級來說,跨出這個格局想事情是很困難的,幾乎可說是此階級子女的「盲點」,因為這是他們(包含我在內)基本的倫理觀,多半也是基於這樣的習氣,我只能如此詮釋大扮。《王》開頭之所以一股腦拋出中間階級及其對其他階級「漠不關心」的自述,說不定也是這樣的緣故。
諸資產家及其後人,諸矽谷新富,諸施密特、科耶夫、安蘭德,他們有不同的條件。
同樣,歡迎轉發給你認為會感興趣的朋友。
做了表單,讓你可以分享想法、評論本週內容無聊或有趣、敲碗題目或向我提問。歡迎給我回饋:
👉 與我分享你的想法
本週讀到的有趣文章
- 張晉源上財報狗:張明顯在經營形象,但併購過程的考量還是很有意思。
Show notes
《王立宇宙軍》4K 重製版仍在上映中,值得去看大螢幕。利益申告:我有接受光年映畫邀請,參與特映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