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歷史書的筆記
Hi there,
寫完上週的信,不算查資料的時間,大概用去 2 小時,何況骨幹來自先前的推文。如果每篇都寫得那麼用力,大概撐不了多久,勢必得寫些不怎麼肯定、沒那麼熟悉的事物,或者記錄學習的過程,本週想談的屬於後者,或許你可以幫我想點辦法。
近年有兩本歷史書讓我印象深刻:《橡膠帝國》和《鄂圖曼帝國的殞落》。我習慣做完筆記就把書賣掉,但遲遲無法出售這兩本,因為我不知道怎麼做筆記才好。
三個難處
第一個難處是抓大綱。以前生活傾向獲取知識,習慣先抓主題,再整理相關說法。例如《維梅爾的帽子》,當時這樣抓大綱:
- 十七世紀的貿易
- 三邊貿易
- 物質文明:分別記了火繩槍、海狸毛皮和菸草
- 白銀貿易
- 人群流動
- 台灣的身影
現在專注的能力大不如前,通常用零碎時間讀書,遇到原不熟悉的主題,讀完也無法很快地剔出來。於此,對我來說,紙本書能靠觸覺索引,迅速前後翻動,翻到再前後查對取得脈絡,遠遠不是脫離脈絡的劃線和電子紙悲劇的反應時間能比。扣除智力和媒介差異,抓大綱的速度多取決於理論和領域知識素養,近年也沒什麼長進就是了。
其次是梳理敘事,我向來不擅長。譬如,我在《維》的筆記裡,記下這段始末:1653 年,東印度公司的雀鷹號,從台灣駛往長崎遇暴風雨,偏離航道,最後靠岸濟州島,又經過一番波折,在長崎的荷蘭人才得知此事,以及他們有個同胞已經在高麗住了 39 年的事情。幾年後重讀,我不確定記這段的用意了,更別說歷史學者的敘事通常精緻許多,被我裁出的版本連鏤空的美都欣賞不到。
第三個難處是拼出一組或多組主題敘事,可分兩個層次。即使限縮在一本書的範圍內,通常也不會只有一則主題敘事。例如《橡》除了談資本主義的行政如何在亞馬遜叢林提到鐵板,也有談頌揚工業成就的視覺文化(Charles Sheeler 拍的這張照片值得一看)、物質文明,以及叢林的濕度乃至於蟲魚鳥獸。這些主題不見得都有「敘事」,但都對應到自己的一組大綱,或者,從全書大綱中歧出。
跨出單書,主題敘事就更複雜了。例如,我對自己的知識庫檢索「十七世紀」,相關的書籍有《歐亞帝國的邊境》、《再會吧!公共人》等,當然也包含《維》。有趣的是,《歐》提到:
十七世紀世界範圍的經濟衰退,使絲路基礎的奢侈品貿易萎縮,卻促進遊牧社會與定居社會間、生活必需品的南北向貿易。十八世紀絲路貿易曾短暫復甦,但此時南北向貿易已經在俄羅斯保護下穩固。這也是接下來俄羅斯向南擴張的基礎。
這就會連回《鄂》的開頭,也就是沙皇南侵,鄂圖曼蘇丹在內外交逼下決定獨攬大權,解散議會,激發國內反對運動,使土耳其青年團登上舞台,其領袖的諸多決策將為鄂圖曼帝國的瓦解劃下框架。
可能有幫助的工具
近年個人知識管理軟體,大都開始提供「白板」,讓使用者能把筆記或片段擺上去,分組、標色、拉線,對於「連點成線」,例如拉出十七世紀全球貿易裡台灣的位置,應該會有幫助。我把連結放在 Show notes。
此外,OCR 也能減少打字的時間,我用過效果最好的是 Readwise。雖然掃出來的標點都是半形,文字間會出現不應有的空白,對我來說還在不處理也尚可接受的範圍內,要處理也不難。
目前用 AI 做整本書的摘要,(對會寫程式的人來說)成本不高,但似乎有本末倒置之嫌,要做到「抓大綱」,可能還需要教它一點歷史理論的模型。
話說回來,這些工具終究還沒辦法顯著降低做筆記所需的時間,沒辦法安撫我對筆記品質的期望(焦慮?),所以這兩本書讀完好久了,仍舊沒做筆記。
結果這週還是花了超過 2 小時。下次想聊尿,希望能擺脫近兩週 nerdy 的氣氛——有可能嗎?
同樣,歡迎轉發給你認為會感興趣的朋友。
做了表單,讓你可以分享想法、評論本週內容無聊或有趣、敲碗題目或向我提問。歡迎給我回饋:
👉 與我分享你的想法
本週讀到的有趣文章
- Arabic Music Is on the Brink of a Global Breakthrough:從《22 世紀衛星》討論台灣音樂出口外國的付費文章看到的。我認為寫作者也值得參考。
- 为工程师而生的 Linear,为何也是设计师的灵感源泉:對軟體從業者來說,這就是日常生活的設計,影響深遠。
Show notes
以下軟體都有白板功能:
Readwise 的 OCR 辨識成效不錯:
OCR 軟體的輸入與輸出
掃描時,避免紙背的字透到正面,容易造成無從預期的錯誤。除此之外的錯誤或格式不對,至不濟要發表時再手動修正,否則大都有規則可循,可批次修正,對於不會寫程式的人(我),麻煩在於執行環境。阻力較低的環境是命令列。如果把筆記放在 GitHub 或類似服務的話,GitHub Action 或類似的 CI/CD 工具,應該也可以做到每次同步新掃描內容時就做一次代換。這我就還沒試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