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其一:用敘事把握為什麼要做
Hi there,
難得工作日,那就聊點工作好了。
我在家工作近十年,近兩年因為加入另一家公司,變成輕混合(lo-fi hiphop 的概念?),一週進辦公室一、兩次。在家工作本身沒什麼好分享,無非就是紀律(包含不要工作過頭),頂多是買一把可以久坐十年依舊舒服的椅子,以及各項配備都要像期望一樣升降自如。養條貓,這樣眼睛需要休息的時候,你就有貓砂可以鏟了。
掌握到底該做什麼事情,也是紀律的一環。近月,由於手上事務愈來愈複雜,我發現自己怠慢頻仍。坐在螢幕前面晃愣滑著網頁,回神發現自己只是在符控流域載沉載浮,並無產出。我的角色需要持續幫替團隊參詳大方向,我漂走,組織要嘛跟著漂,要嘛停滯,多半不是好事。
你用什麼工具管理手頭任務呢?從手帳、待辦清單 APP 到各種筆記軟體,我試過不少,一陣子總有一次砍掉重練。近期怠慢前,我的作法是在筆記軟體裡並排昨天、今天和本月的筆記,從昨天的進度和本月的計畫,決定今天要做什麼。
這樣做大致能保證每天的工作內容不偏離月目標,但隨著單一任務愈來愈複雜,愈需要在專案層級開一篇筆記,而任務拆得愈細,從昨天搬移未完任務到今天,逐漸變成一件苦差事,更別說待辦事項污染搜尋結果,這類跟食物品質漸漸不穩定一樣惱人的小事。
大學時期我沉溺於在 PTT2 的個人版面「寫作」。那樣寫不容易保持健康,因為很容易誤把自己的書寫技藝當成「率先拿起餐巾的手勢」,以為人人都要認可自己創作的實在。不過,確實,要清明地活在世間,用敘事餵食自己還是重要的,只是要多方比對,弄清楚每套敘事的關鍵假設(或許是關鍵誤認)而已。所以我接下來打算盡量只在筆記裡管專案,任務還是交給專案管理軟體(其實 A、G 兩社的解決方案就很夠用,通常是為了團隊協作才需要另找)。
另方面,我想多下點功夫勾勒專案目前的情況——它的敘事——,藉此牢牢把握為什麼要做眼前的事項、下一步該往哪走,尤其,如何跟其他專案關聯起來。每日筆記所記錄的重點,應該放在生活與工作的狀態,像 event log 一樣,以為定期自我診斷的憑依。
2014 年那陣子,我還在用手帳。轉戰數位後,那些無印良品的筆記本還留到今年,只因為不捨許多當初的想法,老想著要設法歸檔。日前又拿出來翻,決定全丟了。記憶決定人的身分和認同,敘事是校準的媒介之一,而我覺得那段時間的我,高度終究不夠,記憶再怎麼去蕪存菁也是困窮。這封信就是我現在選擇的敘事了。
同樣,歡迎轉發給你認為會感興趣的朋友。
做了表單,讓你可以分享想法、評論本週內容無聊或有趣、敲碗題目或向我提問。歡迎給我回饋:
👉 與我分享你的想法
本週遇到的有趣事物
無。
Show notes
- 久坐十年依舊舒服的椅子:問就是 Aeron Embody,身高未滿 170 cm 請加腳踏板(IKEA 的 $250 有找)。
- 「率先拿起餐巾的手勢」:請參考《JOJO冒險野郎》第七部,瓦倫泰大總統對露西的一番說教。簡單說就是社會秩序的起源是武斷的,誰先拿起餐巾,其他人就會如法跟進。
- 這封信就是我現在選擇的敘事了:讓我提供一段惑亂人心的摘錄:
我們往往會更信任對自己有信心的人,而不是流露疑慮的人。這種信心捷思法(confidence heuristic)可以說明,在一個群體中,自信的人為什麼比其他人說話更有分量,即使他們的自信沒有根據。榮譽專家(respect-expert)特別擅長建構脈絡連貫的故事。他們的經驗讓他們能夠迅速辨識規律的型態、透過與先前案例的類比來做推論,以構成並確認假設。他們可以輕易的把所看到的事實恰如其分的拼出一個連貫的故事,藉此激發信心。
《雜訊》,Daniel Kahneman, Olivier Sibony, Cass R. Su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