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怎麼持續不當笨蛋?
Hi there,
有人說,持續避免讓自己變成「蠢貨」,日久能獲得巨大的優勢。先不論後半句如何,前半句似乎不容易做到,而且不是因為意志軟弱、難以為繼,也不是因為成本高昂、窒礙難行。
人生能復盤,你會怎麼定義愚蠢?GPT-4 答:
「愚蠢」是指一系列的決策、行為或態度,這些決策、行為或態度忽略了可獲得的資訊、經驗或知識,從而導致不利的結果或未能達到預期的目標。在長期的人生週期中,持續地做出這樣的決策可能會阻礙一個人的整體福祉、成功或滿足感。
這定義下得比亞理斯多德還詳細,後者只說「僅憑感官感受過日子,行事不講求合理」,常舉的例子是打腫臉充胖子,或是出手慷慨但不會挑對象。總之,袂曉想。
問題就出在「導致不利的結果或未能達到預期的目標」。「預期的目標」可事前訂定,姑且不論,但「不利的結果」往往跟事前的思考以及如何行事沒有關聯,甚至範圍切到哪裡算行為的結果,也不容易釐清界線。更難堪的是,即使沒有直接導致不利的結果,只是結果不夠有利,那也夠不利了,因為資源本可投入別件事情。
日常生活和工作肯定也充滿這樣的經驗:一件商品會不會成為爆款、影片會不會全網轉發,設計的功能能否擄獲使用者,委實沒把握。即使規劃講究方法,執行完美,沒發生不利的情況就謝天謝地了。熱錢橫流的時候沒人承認這件事,一升息,成功方法學的分貝數就降下來,中國大V敘事起手式「我運氣好」。
此外,「袂曉想」式的定義也太容易偏袒「gâu想」。「gâu想」充其量能避免能想見的不利結果,或許藉著投資組合或類似邏輯增強承受風險的能力,但絕不表示容易達成預期目標。反觀已有所斬獲的同世代人,gâu想之外,衝勁甚至傻勁或許更重要。
往後退一層,GPT-4 給的答案沒辦法自我套用,亦即它給的定義沒辦法判斷定義本身是否愚蠢。
如果要給一個能自我套用的定義,我會傾向「不知變通」,即愚蠢是當關鍵假設改變時仍然固守原先的模型。愚蠢多采多姿,比方說明明是醉漢走路,一邊信心喊話彷彿就不醉了。比方說執迷於語言——佛學意義的開悟者到底存在還是不存在呢?應予緘默。
那事事都該靈活權變嗎?生活是不是該有什麼不變的關鍵假設?或許該有,或許對惟危人心來說,徹底擁抱不確定極其困難,所以才有倫理這個語意。那麼持守倫理愚蠢嗎?我們好像遇上弔詭了?
我認為這確實是個弔詭,但無妨,因為人生本來就在設法推遲各式各樣的弔詭。
回頭看後半句,我便不知道何謂巨大的優勢,雖然我曾知道什麼是巨大的轟鳴。向成功經驗學習,遠比向成功之母學習有效果,尤其自己的成功經驗還能帶來自重,這也是為什麼累積小小的成功經驗遠比避免愚蠢有效。
同樣,歡迎轉發給你認為會感興趣的朋友。
做了表單,讓你可以分享想法、評論本週內容無聊或有趣、敲碗題目或向我提問。歡迎給我回饋:
👉 與我分享你的想法
本週遇到的有趣事物
- 動畫背景中的建築群像與它們的「建築師」:Stefan Riekeles 談《Anime Architecture》的出版之路
- 我擁群像:日後再聊這本書多有趣。總之它可以跟 Serres 的《寄食者》並讀,也可以跟 Gould 《生命的壯闊》的論點——「演化有左牆,生命擴張成功一定造成右傾分配,但分析不該偏袒右尾」——並讀。
Show notes
- gâu,能幹、有本事。Unicode 為 U+20895。
- GPT-4 給的定義無法自我套用:如果你問它這個定義能否自我套用,它會說沒問題。它給的定義一來沒有忽略現有知識,二來沒有產生不利後果,三來不會阻礙人的福祉、成功和滿足。所以就算不聰明,至少不愚蠢(這句是我補的)。
- 巨大的轟鳴
- 向成功經驗學習,遠比向成功之母學習有效果:改寫自 Richard R. Hamming 的《Art of Doing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Learning to Learn》。原文如下:
I regard the study of successes as being basically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study of failures. As I will several times say, there are so many ways of being wrong and so few of being right, studying successes is more efficient, and furthermore when your turn comes you will know how to succeed rather than how to f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