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手搖飲加盟說明會
Hi there,
最近我去聽了某家飲料品牌的加盟說明會,頭一遭。
我今年才知道這個品牌,不久就把他們的基本茶喝了一輪,以非現泡來說,品質不錯了,明星商品也有他家難以取代的特色。雖然支援單店線上點餐、CRM、中控冰箱等,品牌形象並不「現代」,但訴求的價值首尾一貫,不至於茶交到客人手上就走味。
約十組參加者中,兩、三組夫妻,一、兩組年紀比朋友和我大,其餘都是三十歲上下的同性男女。品牌方十分重視加盟主親力親為,而且一定要有另一人一起投入,原因是服務業缺工,店一開就要應付大量人潮,須確保有人力貼班,穩住陣腳。
損益表和加盟的權利義務聽下來都不離譜。按品牌方舉的某家直營店為例,年營業額一千萬出頭,人事近三成(含加盟主兩人支付自己的薪資每月共 9 萬),貨款三成三(含加盟權利金),店租和雜費各近一成。稅前淨利近兩成。這當中大概是店租佔比似低於行情,貨款偏高,品牌方解釋,根據加盟主記錄、控管的功力,波動可達 5%。
加盟此品牌要準備三百萬到近四百萬,金額跟店面設備、裝潢、選點有關。
還行,但實在不適合此時此刻的朋友。換成無一技之長、對人生茫無頭緒的二十歲前半,或是志願役兩輪還陽,說不定借錢來加盟都是可以考慮的。但朋友已經有不錯的事業,只是近期開始遇到管理問題,覺得悶了,才把腦筋動到感興趣的手搖飲上。我不知道朋友怎麼想,但當初受不了本業陳規而創業的他,真受得了事事聽從總部嗎。
撇開適性,朋友的事業,淨利金額雖然沒有品牌方拿出來的損益表漂亮,但因為業態屬於銷售服務、跟提供服務者抽成(就想成保險業吧),不需負擔其薪資,需求下降時比較容易應變(反倒是需求上升時,不見得能多賺到相應的幅度)。就如同保險業,朋友的事業屬於銷售抽傭,跟保險業的差別在於 sales 跟產品結合在同一個人身上。若能把 sales 訓練得更好,讓 sales 能賣出更高價的產品、回頭客的比例增加,那麼獲利還有增長的空間。
這個改善方向跟服務提供者(= 銷售員)的利益一致,朋友或許可以設計制度鼓勵內部銷售技能教學相長,進一步,或許能多賣銷售技巧的教學,只是目標顧客換成此產業的服務提供者。
此外,雖然不擔心茶或手搖飲會退流行,品牌實力也不錯,但加盟手搖飲終歸是以勞力密集的方式製作產品再銷售,其密集程度,就我在店面觀察,沒什麼機會像便利超商那樣作其他利用。即使日後品牌開發其他獲利模式,加盟主難以期待能分一杯羹。假設第一家做起來了,因為做一家店的同時不太可能累積做別的生意的知識,多數加盟主的選擇會是開第二家店,為品牌再下一城。
再從勞力供給的角度,此品牌相當標榜茶飲品質以及投注其中的勞力,但頂多就給到四萬出頭的薪資,畢竟毫無專業門檻,一切進公司再學。不無諷刺的是,朋友所在的產業有證照保護,剛加入產業的人員收入卻跟手搖飲員工差不多,一招工仍收到百來通履歷。猜測原因是滯後效應,也就是目前市場消化不來前一時間學校和機構培訓的人力。假設培訓端不減少名額、政府不提高證照考取難度,當手搖飲乃至第一線服務業缺工的時候,朋友大概還能享有招人的紅利一陣子。
消化不來,是因為有某些條件不若前一時間所預期的發展,甚至發展的方向相反,例如預期當老師安穩卻沒料到少子化。有的時候,則是發展的速度不夠快(「請等待這個社會追上你們的那一天」)。台灣富起來之後,過去社會上壓抑、相忍的事情就像冤親債主,在這十幾年間陸續找上門,也導致「進步派」一度得勢,但進步價值是真的很難當飯吃——除非去幫進步派選舉或做公關。
我沒那麼進步,但也難以按傳統教誨做事;不成功,但也還沒淪落。二十幾歲的文組人(包含當初的我)是否高估了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呢?朋友說他收到那麼多履歷的時候,我不禁這麼想。
同樣,歡迎轉發給你認為會感興趣的朋友。
做了表單,讓你可以分享想法、評論本週內容無聊或有趣、敲碗題目或向我提問。歡迎給我回饋:
👉 與我分享你的想法
本週遇到的有趣事物
- 《硬影像》EP123: 红楼梦的几个小问题探讨:講了三小時,有夠會講。沒讀過《紅樓夢》都被他講得有興趣了。
- 《三五環》No.117 对谈半佛仙人:看似复制成功,实则刻舟求剑:B 站賣內容的情況。從甲方的態度,中國消費市場復甦大概還要一陣子。
Show notes
- CRM:管理顧客關係的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