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ound Breathe logo

Profound Breathe

Subscribe
Archives
July 6, 2024

#64 活著的運氣與社運散戶指南

談小說《變成的人》。沒有談好想進電影院看《DDDD惡魔的破壞》。

Hi there,

日前在噗浪看到轉載這樣一則推文,說是某間ブックオフ(日本二手書、物店)突然出現一大堆模型待售。有人說,他稱這種現象為「超新星爆發」。為我等同志又凋落一人默禱。

有些人離世留下嘩啦嘩啦的身後物,有些人沒留下什麼,卻像一滴水落入水窪,在人心裡盪開漣漪。

1.

這週讀完《變成的人》。讀之前,預期是談搞社運的人的運動傷害,讀完覺得,自己好像參與了放鬆筋膜的療程,不太清楚治療師的搓揉拉轉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身心似乎沒那麼緊,唯療效未明。

讀之前,預期作者會花點篇幅介紹搞社運的人是怎麼走進來的、到底是什麼搞法。他們在舉手牌、喊口號、上鐵鍊、被抬走之外,日常生活在做什麼?一陣子沒議題,他們會像接不到案的乙方一樣焦慮嗎?雖然從反媒體壟斷到青鳥行動,當年十幾二十到現在的十幾二十(以及當年的十幾二十已變成的三十幾四十),愈來愈多人有「社運經驗」,但大多數人還是隔著媒介觀望,用得上一些角色、故事,讓他們更能比對搞社運的人跟自己,有哪些異同。

必需說,閱讀過程是有些氣憤和氣餒的。讀到「Eartha 早就受不了津鳳的軟弱跟反覆的性格」的時候,我自問沒有讀到津鳳哪裡軟弱和反覆。Eartha 為什麼往返港台?對「圈內人」而言,文林苑王家、反媒體壟斷、三一八、三二三、反送中、同性婚姻等運動之間的串聯,可能完全不需要說明,但對我來說,最需要說明,或是這群人當中待解的謎,就是到底為什麼,在這麼多年裡,持續投入這些串聯和示威。

就好比,我以為《子彈是餘生》的謎是,從資優班到台大資工到 CMU,從數資競賽到矽谷職涯,一群早已證明自己足夠優秀的人,為什麼要前仆後繼地投入下一場競爭?明明他們有得是選擇,為什麼要把路愈走愈窄,自己做死。

我認為是隧道效應和幻象,而《子彈是餘生》給的故事,足以支持我這樣去理解。

承楷的幹話裡有許多值得展開的議題,但作者告訴我,「他想追求的東西,沒有一項是社會運動給得起」——所以姑且擱置這些議題——,我信服(且暗自叫好)。只是當他在第六章再度登場,曾犀利指出的疑點全都拋諸腦後,只剩下接近社團幹部出社會多年後的緬懷。我以為曾懷抱那些疑點的人,前女友曾捲進三二三纏訟的人,日後會更犬儒的。發生了什麼事?金融業起薪太香?

《變成的人》花了不少心思,想寫時間的作用,可惜沒有等效作用在我身上。諸如此類的段落:

過去的一切更加清晰,縱使不是凍結成發光的水晶,也風化成獨具紋路的石頭,他對過去的人事物擁有不太一樣的新評價,進而對年輕的自己也有些改觀。

島嶼的命運綿延漫長,看不見什麼改變的曙光,強調自然與生態共在的人們彷彿就是時間與改變本身,時間與改變在另一個維度上又往復循環。

有些東西,被炸毀之後就回不來,就算我們背後的世界以另一種方式回歸,那是崩塌還是前進,或是一種歷史尺度之下的循環再生,一種更新或轉型嗎?

我不認為有幫助我理解時間的作用,我也懷疑對作者和其他讀者的成效。

其實小說這種媒介不外是用故事「帶過」上述疑問。故事再怎麼扯,只要能讓讀者跟上(或只要遇到能跟上的讀者),跟久了,讀者通常能在閱讀的時間裡圓滿。或許就只是因為故事太少,文本不夠長,故事裡的時間過了二十多年,閱讀時間不夠讓時間在讀者身上發酵。萃取時間太短了。

2.

缺乏這些線索,我於是覺得本書不易回應其宣傳主軸的提問,即十幾二十歲都泡在社會運動裡的人,跟一般人會有什麼不同。《變成的人》似乎更多是在討論:活下去是多麼講運氣的事。

津鳳這個角色死於 2012 年,悅悅不只一次想,如果津鳳「能」遇到三一八,說不定就會多活一點時日,畢竟周圍的人都在說這次不上街就完了——完了,一種煞有介事的死——而死亡的欲望在運動中多麼「有用」:

你彷彿卻也為此準備好了。自死的慾望,在轟炸聲響時,使你並未把恐懼帶在身上,並產生另一種幾乎取而代之的情緒。那情緒,如果試著描述,近乎你第一次上街、鐵鍊、警落在身上、身體抬到車上、奮力舉起手牌、往封鎖線外斑馬線、在商街轉角拿起麥克風、指揮著人群爬過欄杆、喊話與拖延警察、在喧囂裡失聲的時候所感知,鮮甜的憤怒。

經過抗爭的轉化,本想結束的生命能有所貢獻於人,能被人需要。何況有時就是「鮮甜的憤怒」(本書出現兩次)領銜的激情,扶持我們活過一大段時間,哪怕是糊裡糊塗。

在三一八、三二三的人數規模,其事態變化的速度,保持清明極為困難。人們各自懷抱期望,各自動員,而運氣不僅在選對(或選錯)時間回去洗個澡這樣的層級作用,在參與進來的之前和之後,都有運氣的成分。運動傷害,一部分就在於難以說服自己,某個決定及其發展與後果,當事人可掌控的程度微乎其微。

「不跟就完了」和「運氣成分居多」,都跟散戶的投資行為很像。在其中挫敗的方式也很像。

身為散戶,我以為比較好的作法是複製成功經驗中、以及避免失敗經驗裡,能明確歸因的項目。參與一一〇六事件,我當時學到的是專業的事情專業的來,以及非必要絕不開會、要開會絕對要確保與會者有開會的素養,無法滿足時,會議必需有人帶(而這是一門專業)。其餘成敗傷損,與我只有微乎其微的關連。

3.

《變成的人》有許多有趣的觀察。會議記錄以及文播手的勞動,「你這樣跟國民黨有什麼兩樣」讓學弟妹有樣學樣,這兩處討論十分精彩。經血和咖啡渣,政治正確和禮貌如何製造位階和隔閡,政治正確的身分反而讓戀情不真實。諸如這些,對「社運的內在規範」的反思,專業搞運動的人或研究社運的人或許覺得太淺,但肯定是散戶的《漫步華爾街》。

我也很喜歡第三章後半,津鳳和悅悅變成學姊後,留給敏敏和承楷等學弟妹的空間,以及低調帶領的身姿。關於社會運動的作品裡,把社團傳承寫得從容又到位、還同時帶出其他議題的敘事,我沒有讀過很多。

書都可以再寫,再寫都有機會更好。每次每次,總會有人拾起對他們而言有價值的段落。


下週外出取材,停更。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贊助

Show notes

  • 原噗連結

  • 會議必需有人帶(而這是一門專業):可參考,比方說,《這樣聚會,最成功!》

偶遇的有趣事物

  • 黃崇凱的新小說《反重力》即將於 8 月由春山出版。作者釋出其中一篇〈萬博小姐〉(好看!),可由此領取。

Don't miss what's next. Subscribe to Profound Breathe:
https://elek.li
Powered by Buttondown, the easiest way to start and grow your newsl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