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 寫手自況
我個人對寫手「沒特別想說什麼」的原因,以及管理個人知識的想法。
Hi there,
PJ Wu 收掉《Pin 起來電子報》,改成不定期寫信。他想避免電子「報」彙整資訊的意思,因為他雖然擅長搜集、彙整資訊,卻沒有動力一直做下去。相對於「報」,他覺得寫「信」比較自在。
恰好這週我正在讀古賀史健的《取材.執筆.推敲》,試著改善寫作。有志成為寫手、記者、編輯、營運社群,或從事出版和行銷產業者,多少都能從本書獲益。不過書裡打動我的一段話倒是跟技藝沒什麼關係:
我就是一個「真的沒什麼特別想說」的人。諸如想大聲疾呼的事、想建構的世界、想描寫的瞬間、想向世人提問的主題等,一個都沒有。[…] 儘管我們 [古賀和他認識的寫手] 應該都是喜歡寫東西的人,不過在自我表現、創作欲或出風頭等方面幾乎都不感興趣。
我立馬把閱讀器舉到同行者面前,他說:「你終於也會說『這我』。」
1.
就我個人而言,大多數事物,不隔一段距離,看不出端倪。歷史太短,當下太長。這種時間感的弔詭,來自當下的認知負荷,以及攸關切身利害所難以避免的一廂情願,共同產生的隧道效應,「要通曉或通靈的事情太多了,就跟認同的人抱持同樣的想法吧」,朝透光的方向一步一步邁進。數步之遙,卻總是回過頭才發現已經走了那麼遠。面對歷史,時間距離和陌生感反而解放認知。
照古賀的說法,寫手空空如也,但也因此能把取材的工作做好。寫手是一種媒介,每遇能有所共振的題材,便重新組構。Annie Ernaux 談到「所謂的小說其實早就不存在我的世界」時,曾論斷《娜嘉》(1928)很可能展現了現代的性質。現代的性質,我們姑且假定是功能分化主導社會運作。且看作者布賀東的寫法,確實很接近記者,報導與娜嘉邂逅、談話、出遊等過程裡,逐漸浮現的、另一套事物與事物之間的關係。娜嘉連結事物的方式讓布賀東驚嘆,或許她道出事物真相那種言之鑿鑿的姿態,最讓他折服。實在之間的界線,在那種「胡扯」中變得模糊。
其後百年,科技(尤其資訊科技和數位化)所促成、替代與釋出的生產力,為愈來愈多「胡扯」製造對應或相關的事物,讓實在定錨。過往被歸入瘋狂的事物,如今至少在一群人的感受中是理所當然的,他們理所當然為自己上標籤,一邊繼續分化出亞種。何況人逐漸培養出在紛繁的系統間多重定向的能力,也就是遵守多套規則,調控空間、時間或模態,穿梭不同實在,或同時在多個實在中運作。一邊上班一邊在 Discord 伺服器上跟同好聊天,一邊走路一邊滑手機,簡單樸實的日常生活,透露的是應對多重實在的能力。
雖然「沒什麼特別想說」不見得終於沉默,但對我而言,當下的複雜度似乎讓我長期沒有「過去」的感受。
我昨天發現,怪咖導演 David Cronenberg 2022 年的《未來犯罪》(Crimes of the Future)其實有個同名的「前身」。雖然維基頁面載明兩者無關,但拍攝於 1970 年的同名電影肯定跟 2022 年的作品有關。看完 2022 年的版本後,總想著哪天會寫它或用作素材,而它的時間界域對我來說剛往前延展了半個世紀。
只好把書寫當成任務,承諾自己要在限定的條件下完成。否則連練習、長進的機會都沒有。
2.
為適應現實的複雜,寫手整理知識,不免要保留重新裝配的餘裕。1960 年代就有人設想過允許非線性瀏覽的「串文」(hypertext),而這在大尺度上先實現了(URL 和 Web),不過個人的尺度倒是近年才有大變革。Roam Research 於 2017 年引爆雙向連結和知識圖譜的風潮,Notion 將頁面無限嵌套和關聯式資料庫帶進大眾眼簾,接下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在學時,我用 Google Drive 和 Docs 管理知識,後來用了一陣子 Evernote,跳到 Notion,最後落腳 Obsidian 至今。儘管換過許多工具,寫筆記的方式沒有太大的改變。研究所寫摘要那套適合精讀:每個段落摘一句,應不失原意,除了方便閱讀的連接詞外,盡量少加吾所獨著之創見。更需要仔細斟酌的文本則按段落標號,逐段推敲。
現在已經沒有心力搞這套。心儀過雙向連結和知識圖譜,但我沒辦法落實。幾經嘗試才想通:拿神經元的結構類比知識是否恰當,姑且不論,管理知識需要額外投入心力,可不是吃飽睡好就能自動完成。而前幾年被大作文章的 Niklas Luhmann 的卡片盒筆記一文唯一的洞見,是按照一套方法管理知識、但換另一種方法取用該批知識(用古賀的說法,就是把卡片盒當成取材的對象),能增加被(自己)啟發的機率。因為隨著取用頻率,有些連結會強化,其他則被遺忘,時間久了,被遺忘的那些有機會成為提醒、補充,或是以新的方式重新連結。權衡維護所需投入的心力和被啟發的機率,是癥結所在。
換句話說,時時勤拂拭,有機會讓人變得有趣,但不積極建立、管理知識間的連結也不會無法成長、變得無知。只是樸素地記下所攝取的事物,也足夠了(這裡的問題是如何增強記憶)。我目前大致退到這裡,盡量記錄下來,用軟體服務幫助喚回記憶。
話說回來,本來無一物,就連管理都不必。無知便是福。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贊助
Show notes
不定期寫信:PJ Wu 改用 HEY World,可以從這裡參看、訂閱。
1970 年的《Crimes of the Future》:YouTube 連結
在大尺度上先實現:有趣的是組織層次。Notion 首先斬獲的是新創團隊,風靡個人是後來的事情(而且原因跟軟體的功能沒那麼相關),但稍具規模的組織大概都還是用(雲端)硬碟放辦公室軟體的檔案(微軟和 Google)當作知識庫,科技業可能會用 Atlassian 的 Confluence 這類產品管理知識。組織確實需要維基,但條目怎麼連結取決於組織,不是個人。
偶遇的有趣事物
千禧世代的聖人:2006 年因白血病去世的 Carlo Acutis,得年 15 歲。他 9 歲設立部落格記錄奇蹟,被稱為「上帝的網紅」。教宗方濟各剛認可了跟他有關的第二項奇蹟,他很有機會被天主教會封為聖人。這第二項奇蹟是一個女孩從腳踏車摔下,腦震盪,醫生不樂觀。母親上 Acutis 的墓禱告,女兒痊癒。
忽左忽右 328〈当美国大学生重新“发现”远方:今日巴以,昨日越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