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 關於找 mentor
機構是社會傳承經驗的主要方式,離開機構,mentor 難尋,只能努力多方網羅了。
Hi there,
出社會前,有兩位老師讓我覺得深有所獲;出社會之後,我部門大、小主管都教了我很多。他們說過的話我記不仔細,不過有些做事方式,在我身上好像黏得住。創業後一陣子,才發現離開人夠多的公司等機構,就少了很多跟前輩交流的機會。讓人家稱一聲老闆,不免少了一截學習的機會。
養活自己不難,但迅速成長的機會稀罕,離職時全沒想到這層風險。
何況事業還幹得不成功。想方設法沒頭緒的時候,巴不得有人指點迷津。早幾年也曾經去 BNI 之類的組織蘸醬油,大概待不夠久,還感受不到助益。加速器能省下調整產品和摸索市場的時間,把經營者織進相關人脈。可惜創業題目多汁、尤其科技產業的比較有機會。後來我是由外部投資,獲得類似 mentor、至少是能討論的對象。
人們說要建立自己的「董事會」,實在不容易。
字典裡的 mentor 定義離不開智慧,而人們常以為智慧跟年齡、經驗多寡有關,甚至認為世上有 INT 跟 WIS 的區別。其實良好的商業決策,以其通常要抵抗沉沒成本、稟賦效應等心理運作而言,恐怕都離不開智慧,也不見得是「成功人士」或年長者的專利。而且,我猜想,智慧跟經驗的極端程度關聯比較大。
如果有辦法重來,我大概會建議十年前的自己,設法進投資機構、顧問公司見見世面。有人拿著現成的問題,付錢請你想,回答你的質疑,更能在短時間摸熟各種商業模式、變現手段、劃分市場的方法、市場特性等。要說顧問這類位置缺了什麼,大概就是切膚之痛(skin in the game)。顧問冒的風險是顧問費和口碑,但在相對安全的位置得來的經驗,不只少分泌了腎上腺素,還有對於組織能力到哪裡的直覺,以及在生存壓力下從一團亂麻整出條理的過程——然而這就是新創的經驗。兩種位置是互補的。
在個體身上,通常是童年~青少年的嚴酷經歷,或是高強度競賽、創業等需要把自己逼到一個程度的情境,通常也會讓倖存者長出經驗。
對於個體身上的這種轉變,我最喜歡的例子比較迂迴。是說巴黎在十九世紀中葉經歷迅速又深遠的變遷,底層是資本積累和繁盛的商業活動,可見可感的還包括用大街隔開貧富街區、引導工人朝城外的輕工業區移動的道路,人們的生活體驗在短短十幾年間天翻地覆。波特萊爾的詩句將這些體驗轉化成經驗,為「不成聲」的嘔吐、哀嚎、啜泣、尖叫、獨行的腳步聲,或者只是沉默,找到表達的語言。而在個體身上,體驗轉化成經驗後,通常表露於行事的手腕、情緒的控制、措詞的調度等,事急也還能牢牢黏在身上的風範。
那可能是遇到突如其來的要求,不慌不忙地確認托承;可能是在談判時多方探索雙方立場的通同處;可能是先花時間跟沒有立即利害關係的人閒聊;可能是在閒聊的時候,透露偏小眾的喜好,或是褒貶了別人不會留意的事頭。當這些訊號出現,我不免加倍上心,嘗試解析。說不定要在我私人董事會的圓桌邊,多添一把椅子。
話說回來,寫這份電子報的初衷,也是希望多認識人,有可能在閱歷上互惠。歡迎回覆這封信,分享你的想法。
這次也發個投票,滿足自己的好奇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贊助
Show notes
在我身上黏得住:Ayn Rand 在《Atlas Shrugged》裡面有個生動的說法:
風範在你身上從來黏不牢,事情一緊,你做事就一塌糊塗,偏偏緊急的時候才需要風範。
Your manners have never been glued to you too solidly—you always lose them in an emergency, and that's the time when one needs them most.
在我身上黏得牢不牢就不知道了。
有 INT 跟 WIS 的區別:INT 是龍與地下城規則裡的智力(Intelligence),WIS 是智慧(Wisdom)。通常 INT 高的角色適合當法師,相當於現代社會擅長實作的科學家。WIS 高的角色適合當牧師等神職人員,靠大老闆的靈壓鎮服不馴順的傢伙。不論這區分是否武斷,這裡有一些說明不錯笑,比方說:「知道番茄是水果,靠的是 INT;知道水果沙拉不要加番茄,則是靠 WIS。」
偶遇的有趣事物
《三五環》〈No.147 对谈老戴:拼多多的商业决策、选择和取舍|刻舟求剑〉:成功有太多偶然因素,事後檢討無異於刻舟求劍,認清這點,了解作成商業決策當時的背景,仍有價值。事後的發展差異,可能是來自先前的作為或是不作為。這就讓我想到歷來對蝦皮、momo、PChome 市佔、營收消長的分析,有多麼不可靠。
《聲優廣播的幕前幕後》:輕小改,把角色和業態、日本(或說發達)社會討人厭的一面,寫得讓我感同身受。聲優要根據角色是在日常、廣播劇、偶像活動等情況切換模式,是本作值得品嚐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