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ound Breathe logo

Profound Breathe

Subscribe
Archives
April 20, 2024

#53 聆聽

分析溝通有哪些面向,進而說明聆聽的眉角。

Hi there,

如上一話所說,先聽對方在說什麼,才有可能問出好問題。即興演員一逕琢磨自己的底稿,反而會漏接同台其他表演者抖開的包袱。專注當下,像坐進巨大人形機器人駕駛艙一樣,坐進別人說的故事裡,比較容易往下編故事。

稍微違反直覺的是,自我覺察較高,比較容易做到這件事。畢竟聽話不是放空,而是積極選擇,持續核對自己所選取(所聽到)的意思,是不是「對方的意思」。自我覺察意味著了解自己的傾向,了解自己在哪些面向容易妄下判斷,從而避免之。

話說回來,對方不見得知道自己在說什麼(如同我們不見得知道自己在說什麼,如同這封信對你而言,不見得言之成理),但無妨,因為對方選擇要告知的訊息,跟對方選擇用來告知的行為,兩者勢難一致,亦即我們想說的,總是跟表達的有差別。只要溝通延續下去,總有機會回頭確認或修正自己先前的認知。

舉例來說,愛意不同於「我愛你」、玫瑰或不參加對方的婚禮,但愛意、「我愛你」、玫瑰和不參加對方的婚禮,到底會銜接什麼,是一巴掌、一個吻、一滴淚還是一張鈔票,銜接上之前沒有人知道。銜接上之後,滿腔愛意轉濃或轉恨都說不定,正是此刻,雙方都對原先的知識產生新的理解,日劇有很多這類例子。

對話既有訊息與告知的差異,另方面,雙方又對這組差異作選擇,而有所理解。

於是,雙方不斷核對前一次溝通是否被對方理解——日本動畫和現代的文學作品,似乎都很關心這件事——而經過前幾段抽象的討論,到這裡,你會不會認為,對談中,人們或許會逕自提問「你是不是這個意思」,甚至會搬出一些招式,例如沉默、刻意誤解、蹙眉或微笑,以引動對方針對已告知的訊息,再告知一次。後三招乍看比較挑釁,其實就連提問「你是不是這個意思」也有風險,弄不好,就僵了。這種風險不容易拿捏,自以為跟對方熟到一個程度的時候,往往容易踩線。這也是為什麼人通常不會跟動畫裡的少年一樣糾結於傳達到不到,而是遵守社交基本禮節——繼續往下聊。只要雙方還聊著,應該就有理解吧。

不冒點險,只是閒聊,通常很難聊出心底的想法,偏偏問到地雷又拆彈失敗,自己多少也會受傷。我們一般願意為別人做的程度,就是「往下問一點」,比方說「你那時是怎麼想的」、「你覺得他那樣做是什麼意思」等,讓對方自己整理一遍,然後順著對方的情緒站隊,同情共感結束這一回合。

在我們身處的社會,做到這樣的程度,已經足夠,俯仰無愧。

如果想多冒點險,我想到的聆聽重點大概有三。

首先,把道德和相關的情緒擺在一邊,這通常無濟於事。真聽不下去就結束對話。

搆得上道德問題的是,要不要拿自己的反應,誘使對方說話,如同以早的色情遊戲,玩家通關就揭起馬賽克秀出獎勵色圖。我個人是會適量流露羞恥、噁心、景仰、讚許等對方期待的反應,鼓勵對方繼續往下說。這只是出於對人類的興趣。有些人辦不到,也無需勉強。

另一個微妙甚至危險的情況是,聽著聽著,發現對方是真的沒有道德感。這固然可當成增廣見聞的機會,或是放下執著的練習,但我們也可能會發現自己不由得慌張、甚至怒火一把燃起來。在情緒爆發前,先設法脫身吧。所幸這樣的人恐怕沒那麼容易遇到。

其次,如前所述,溝通裡有訊息、告知、理解三種選擇,觀察對方如何選擇,會聽到更多。換句話說,等於是要把可能說出來的事情、可能的表達方式、可能的解讀一併考慮進去。專注聆聽是件極其累人的事情,還請量力而為。

這三方面距離愈遠,愈容易注意到。典型情況例如成語所記錄的「違心之論」、「難言之隱」,都是訊息跟告知的差距。擺明沒聽懂卻老是秒接話,凸顯告知跟理解的差距,往往透露精神狀態的振盪。而拿假消息當談資,就是訊息和理解的差距了。

最後,多數場合,對方沒有想要解決方案,提出不同想法也很少能被對方聽進去。實在啦,我們鮮少會比當事人想得多、想得深。提解決方案(甚至獲得青睞)多半是聆聽者自己綁一把釣竿架在眼前的紅蘿蔔。我雖然不喜歡紅蘿蔔,迄今還是常常在對話中追著蘿蔔跑。

儘管如此,還是想坐進去唷,我是說「你的故事」這台機器人的駕駛艙。請多多留言,閒聊也很好,非同步的閒聊是最棒的 😉

另,《無断詠唱》寫滿 52 週,達成我一開始給自己立的 flag——接下來可以隨時停刊了 🎉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贊助

Show notes

  • 即興演員一逕琢磨自己的底稿:Kate Murphy,《你都沒在聽》。

  • 只要雙方還聊著,應該就有理解吧:五百田達成的《最高閒聊法》就是這個主張,甚至是不管有沒有理解,閒聊的重點完全不是理解,而是讓雙方適應彼此的物理存在,累積信任,開啟合作。

  • 專注聆聽是件極其累人的事情:從這個角度來說,諮商師和調教師的鐘點,可能都不算貴吧。另方面,或許現此時人們給「創作者」的估值是過高了。

  • 提出不同想法也很少能被對方聽進去:姑且稱這種現象為聆聽的不對稱,也就是在對話中雙方很快就各自入座說話和聽話的角色,說話的不聽或聽不進、聽的不說或言不由衷。有來有往、彼此在對方軌道上又不斷凌越對方的對話,至少在我的經驗裡,鳳毛麟角。

偶遇的有趣事物

  • 被這支影片燒到,購入 BOOX Palma,目前還滿意。這是台 E-ink 螢幕、跑 Android 的平板,放得進美津濃排球褲的口袋。有側邊按鈕可自定義為上下翻頁(部分 app 如 Readmoo 不支援),有藍芽(可聽 podcast),有鏡頭(可掃描文件)。就如影片所說,Palma 離完美還很遠,但堪用,一台裝置能囊括我吸收資訊的全部管道,於是手機就可以只留給即時通訊、社群、拍照等其他用途。如果你跟我類似:幾乎不看 YouTube、閱讀量不小、不想管理自己的書庫(各平台的 Android app 都可以裝)、習慣用文字而非圖像思考,那這台可以考慮。如果你喜歡看圖(解析度夠,但尺寸太小)、看影片(E-ink 畫面更新頻率悲劇)、想畫圖,那就不必費心了。

Don't miss what's next. Subscribe to Profound Breathe:
https://elek.li
Powered by Buttondown, the easiest way to start and grow your newsl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