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ound Breathe logo

Profound Breathe

Subscribe
Archives
March 23, 2024

#49 《以太奇襲》:問對問題,或乾脆專心說故事就好

別硬把包袱往身上攬,輕裝前行吧。

Hi there,

最近常看到人說高雄不一樣了,甚至有意移居。恰好回高雄兩天一夜,北漂太久,這次又多在我不熟悉的北高雄活動,這會兒已經要靠 IG 和 Google Map 找吃食。

特意搭輕軌移動較長距離,體驗台北人的體驗。就紓解尖峰流量而言,輕軌恐怕只是錦上添花。海邊路旁有個告示版,上面有隻黃色小鴨,說距離最近的捷運站步行只要十五分鐘,別等輕軌了。輕軌雖然大大增加觀光的樂趣,對日常生活或有幫助,也很有限,何況市民需要時間轉換和培養習慣。比方說路經鼓山高中,位居西陲,放學時間目測不到十個學生搭乘——好吧他們可能是班邊。

觀光客除非認真走路或騎車,不然對城市的認知通常由許多點構成,中間被運輸工具串過,容或有像駁二這樣大的區塊,也很難領略該區有形或無形「結界」外的生活。於是,要對這城市提出切事的問題,或是判斷一個「議題」提得有沒有道理,也不容易。

讀引介議題的書也是類似的感覺。本來,交代一件事的來龍去脈,理當讓讀者更有能力鳥瞰全局——鳥瞰是個不精確的比喻,準確來說,不同提問能幫助人掌握事物的不同面向。換句話說,「全局」總是由諸多問題所帶起的事實所構成,而因為讀者也參與在這些事實中,那個「鳥瞰」的位置從來不存在。我們只能一邊穿行局中,一邊左顧右盼,同時也被局中的其他參與者觀察。

就拿假消息來說,假消息是個「食安」問題嗎?如果是,或許每則消息都查明生產源頭、註明產銷履歷,就能緩解危害。但就像我們以食物、甚至以「關於食物的資訊」社交、牟利(如同我回高雄划 IG 找東西吃),我們也拿消息,甚至關於消息的消息(「聽說有人知道…」)社交、牟利。這類情境下,大多數人並不關心消息真偽。但假消息似乎造成社會動盪?長輩、年輕人聽信假消息,錯付神聖的一票?但我們怎麼知道因果的箭頭是這樣畫的,而不是,比方說,為了錯付而厚愛(假消息)。極端組織招募新人也是同理,只是在行銷漏斗的各階段說對方想聽的話而已。

又,消息有時關乎財產、安全,放任這方面的假消息生產,難道不會出事嗎?這根本上是分散程度和信任機制的問題。訊息傳播的網絡足夠分散,驗證和抵制假消息的節點比例在網絡的每個局部,佔比就會提高。反過來說,即便設置如事實查核等彌補機制,假使只有一個單位有能力做,或著我們誤以為事實查核是可以外包給一個單位的事情,這個單位就會是「最脆弱的一環」。

說到底,「假」消息就是一個不切題的框架。切題的問題是為什麼家庭裂解成核心家庭,繼而——即使同住一家屋——裂解成不相聞問的個體,乃至繭居;為什麼職業團體變成團保單位,興趣團體難以為繼,廟口不分堂口,剩下個別的十一人買沈早。而這個問題,社會學已經問很久:我們回不去了,只能摸索,看要怎麼打造適合不婚、無子的人互相照顧的單位,適合一輩子除繼承老房再無資產增長盼望的人互相照顧的單位,諸如此類。在消息傳播的網絡裡,這些節點會怎麼將消息挪為己用,才是癥結所在。

原本是想鋪陳我對「記者書」的期待,不知不覺廢話連篇。姑且談談《以太奇襲》。先說我實在不知道 Ethereum 「奇襲」了什麼,如果提出「世界規模的計算機」(以太幣 ETH 則是使用這台計算機的代幣)這個想法的 Vitalik Buterin 能作為某種表率,我想大概是他花了多少力氣奔走各地,如果沒辦法消解、至少善用「V 神」的形象幫推世界各地的 Ethereum 相關活動,其中也包含跟被奇襲(?)的主權國家政府打交道。本書原文的書名《The Infinite Machine》,尤其 infinite 兼容「無止盡運作下去」、「不對用途設限」和「不對使用者設限」三種意思,顯然比較切題。

作者 Camila Russo 其實也不算有提出明確的問題,但至少她緊抓著 Ethereum 這個想法是怎麼被提出來、怎麼落實為程式彼此呼叫結成的網路,以及這個網路從籌資、測試、攻擊到相對穩定的過程,好好說了故事。

話說回來,區塊鏈社群最常被質疑的「這有什麼用」的問題,大致安頓在行文中,而「人類是否需要一台世界規模的計算機」或許不需回答,畢竟「需要」本來就不見得是發明的先聲——何況也不是完全沒有使用情境:跳過政府和銀行借貸,交易數位資產(包含「虛寶」)或打賞,儲存和分享資料,建立和管理身分等。

至於跳過主權國家的政府來做這些事情有什麼好處,或說哪些使用情境值得這樣做,這某種程度也是問錯。必要時,主權國家的政府一樣可以使用這台世界計算機,只是它要重新建立一次正當性。換句話說,Ethereum 不會取代、而是增添了一個經濟、政治和行政要考量的向度。

就如同「假」跟「真」消息並非替代關係,而是當人們廣泛接受、使用這個區分後,在處理訊息的過程,就多了一個可以操作的向度。例如用來怪罪長輩和年輕人。

本書的情節或說幾個關鍵事件算是交代得滿清楚,尤其幣市變化迅速,熱錢噴發的時節,消息量大到即使是營利組織都很難掌握。Russo 幫助讀者聚焦在 Ethereum 相較於提出時其他替代想法的優劣、營運和監管的難處,以及社群的文化與動力。由於 Ethereum 是人造物且規模相對小、ETH 有價格,比起其他全球規模的議題如全球暖化等環境議題,社群更容易聚焦到幾種解法上,其議題的演化路徑或許值得參考。

我覺得有點意思的伏流是,雖然在程式和社群角色上,Buterin 努力避免自己成為「仁慈的獨裁者」,他對以太坊基金會等組織的關鍵人事任命倒是十分自負而決絕,看不出有經過什麼討論,也看不到決策的考量。另外,從工作量證明轉到權益證明,雖然是大勢,且他自己的想法轉折可以從許多文章讀到,但社群討論的過程應該很值得追溯與分析,可惜 Russo 割捨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贊助

Show notes

  • 班邊:班上的邊緣人。

  • 市民需要時間轉換和培養習慣:他們已經換掉一批二行程的機車,對狗肉幻滅但一時還拿不定要不要認賠換回油車。生活的課求太多,大眾運輸的移動限制還是太大,更不說到不了二級產業所在地。

  • 觀光的樂趣:把人塞進公共車廂裡讓他們互看、互聞、互聽,這是現代生活的一大差異。火車的例子可參考《鐵路現代性》。不過近年止汗劑和體香劑的濫用真的讓我很暈(物理)。

  • 個別的十一人:《攻殼機動隊 S.A.C 2nd GIG》中的恐怖組織。隨劇情推進,這些線下互不相干的人所抱持的共同想法,似乎能追溯到一個源頭。這部 2002 年的動畫對資訊的提問十分精準而深刻。

  • 沈早:YouTube 頻道陪沈團延伸的品牌沈早俱樂部,近期跟全家合作推出早餐產品。

  • 他自己的想法轉折可以從許多文章讀到:有輯成《Proof of Stake》。

偶遇的有趣事物

  • 董啟章,〈足〉。

Don't miss what's next. Subscribe to Profound Breathe:
https://elek.li
Powered by Buttondown, the easiest way to start and grow your newsl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