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回顧 2023
盤點這一年的讀書、工作、體驗,以及撰寫本電子報的經驗
雖然沒有慣例,年末這期還是想水一下。下午向同事討教完加密貨幣錢包驗證機制,走五百公尺到條通跟媽媽桑請益,這領域跨度我筋都快拉斷了。這兩年我為自己建築的工作型態產生自有的生命,反過來塑造我。
年初卜事,抽到的塔羅牌是戰車——怎麼那麼準。
讀書
我沒記錄讀了幾本書,畢竟有太多書我只是翻目錄、讀前言,頂多第一章,目的只是要抓個梗概,知道什麼情況下或許可以回來討教。
目前知識成長的瓶頸,仍舊是讀不懂和記不住。如有餘裕做筆記,說不定能同時改善兩者,但實在沒這份餘裕。退求其次,先記住就好,理解憑緣份,遂鐵了心訂 Readwise。不咋做筆記了,讀到值得記憶的段落掃描起來,遇空檔便複習前段時間存的段落。
讀完的書裡,《Better, Simpler Strategy》事業上最受用。設法提升顧客願付價格、降低腦力、勞力和供應商的願售價格,說穿了就這麼簡單。有一章講網絡效應,跟《The Cold Start Problem》的觀察不謀而合。別盲目追求被吹上天的網絡效應,了解顧客、作好分群,找出有價值的關係,就不見得非靠量取勝。
《我擁群像》精彩好讀,雖然晚至少 10 年知道這些研究,但至少知道有哪些主題可以往下追。生物受微生物塑造的程度,足以將許多認識論、存有論和無聊的思辨掃進垃圾堆。而不同尺度的生物間共生、共演化的過程裡,如何維持或無法維持系統/環境的區分,其實也有不少互動與政治可資參考的例子,像沃爾巴克氏菌。值得從這個角度重讀 Michel Serres 的《寄食者》。
文學方面,由於啟明譯介的《如刀的書寫》認識了 Annie Ernaux。對她來說,從象徵面被支配(沒辦法用自己的話,如實介紹自己日常做的事)的工人 → 小市民階級,讀書考試,墮胎離婚,跨入被支配的支配階級,這樣的經驗主導她的選題。被支配的支配階級,又稱知識分子,等而下之為「公知」,專門講別人的事,寫自己只有家族史和性,特別無聊。Ernaux 試圖將她的父母、墮胎、嫉妒、寫作等都寫成階級史。譬如她寫父親的《位置》,寫法就類似吳億偉的《努力工作》,比吳好在軼事更有趣、剖析更不留情面吧。例如:
擔心舉止不得體,擔心丟臉。一天,他拿著二等車廂的車票,誤上了頭等車廂。查票員要他補足差額。另一件讓他覺得丟臉的往事:在公證人家裡,得第一個寫:『已閱,無異議』(lu et approuve),他不知道字該怎麼拼,他根據發音,選了『無異義』(a prouver)這個拼法。在回家的路上,他很不安,揮之不去這個錯誤拼字。自尊抹上了陰影。
這個時期的喜劇片,可以看到很多頭腦簡單的英雄人物,以及鄉下人,他們進了城,或是到了上流社會裡的行爲舉止(就像是喜劇演員布爾維(Bourvil)扮演的角色)。他們說的那些蠢話、犯的那些蠢事會讓我們笑出眼淚,而這些多少意味著我們擔心自己也會鬧同樣的笑話。一次,我讀《傻丫頭當學徒》,她在一件圍兜上繡一隻鳥,而在其他省略了針法、只標了同上的圍兜上,繡上同上。我不確定我自己有沒有繡過同上。
我僥倖生在更後面的世代,不常患「同上」,只恨長輩沒有供我累積資產的「同上」路徑,但我也因此自由。生活中,我偶爾還是會察覺對方「揮之不去」的不安,拂去或踩住那抹陰影都有利可圖,但其中一種作法不見得比較慈悲。
一時一地,階級通常被認知為稀少的,所以 Ernaux 這種路數不太能複製。階級衍生,寫手藝可能寫不贏 YouTuber,但寫產業應該滿有前景的。或是寫特定社會過程的運作邏輯。如《致富的特權》寫央行怎麼操弄匯率與利率,衍生的觀察可以是「選擇比努力重要」,即許多常見文學主題的遠因。反過來說,個人無法消化的情緒與境遇,不給這些遠因折射一番,寫多、讀多了只會坐困媒介(文字)。
公知寫政治無聊,或公知只有在限友文裡的觀察才比較有味道。沒辦法,公知在政治運作上只是寄食者。少數人活得夠久,地位夠高,位居權力節點,不只能暢所欲言,還臨場感十足。這種人的自傳就偏好看。Aron 對 Adorno 沒什麼好話,事實上,後者好看的也是一些小品文,像《Minimal Moralia》(我沒有故意要雙押)——只是要小心一些可疑的斷言,像什麼「絕望當前,能一邊回應絕望、繼續搞下去的哲學,只能這樣搞了:把所有事物當成是在救贖的立場中顯現那樣地沉思。」救贖是,賣線上課程嗎?
工作與產能
改用 Apple 生態系的「提醒事項」追蹤任務,加上 Obsidian 作筆記。Obsidian 花裡胡哨的擴充套件我也跟不上了。
今年我本來持續實作每日筆記,分日、月、年追蹤任務和成長,確實是不錯的作法,持續累積後 Dataview 一檢索出來,不說成就感,我根本就不記得其中多數、一度覺得值得記錄的事情。
假使持之以恆地記錄與回顧,確實能產生長時間的觀察和印證,有助於分辨誰講話值得持續買進,誰還是聽聽就好。
但近兩個月以來,可能工作內容逐漸轉變,我發現:
大部分需要記錄的事情是對利害關係人的承諾、執行進度和議程;
大部分成長目標都很難以「月」為單位看到改善;
成長的憑藉:學習和復盤。這兩者發生在「日」之中,卻不適合記錄在「日」這個單位。日期頂多是索引——但果真學習了,哪天學到的並不重要。學習的因緣或許重要吧。
產生太多檔案,大多數不值得留。我討厭虛胖。
上述觀察絕對不是通則。例如成長目標,很可能是因為我待在小公司、小團隊所致。換個資本充裕、人才濟濟的環境,換成我 24 歲,或許每天都有所成長。
目前的想法是在個人層次上抄敏捷開發,維護雙週為單位的 sprint log,搭配 2 年滾動 roadmap(即此刻規劃到 2025 年底)。實作後有什麼收穫再來分享。
今年工作技能如有長進,九成都是向第三季加入的新夥伴學習的。她才從研究所畢業不久,有洞見,有紀律,而且有方法。我這人沒什麼章法,她以身作則地教給我許多。我難免會想,沒進過大公司是不是讓我少了許多跟這樣優秀人類共事的機會——雖然她提過不想進大公司,才來投我服務的公司,我才有機會跟她共事。
體驗
連一款遊戲都玩不完。
耳道已經變成古典樂的形狀。昨天終於刷了 IDAGIO,體驗良好,推薦給一支曲目會想聽盡可能多詮釋的人。
Netflix 輾壓的時代製作的電影和影集,編導製作沒辦法不努力蠶食注意力,絕大多數作品都在浪費生命(持平而論,爛小說會浪費更多生命)。考慮是不是要多花點時間去實體場地看電影,或訂閱 MUBI 之類的平台。但這牛角尖一鑽,就愈來愈難跟別人說上話,看出什麼心得也很難有人共鳴。只能像壁虎先生那樣,由知名爛作藉題建設,也是難過。
《咒術迴戰》的 TV 動畫讓我十分擔憂原作到動畫團隊的精神狀態。原作者沒才華又想開創格局,尤其想在作品裡展現「即使身負重擔,仍能無牽無掛地悠遊」,很可能還想回應日本年輕世代,偏偏結果就是笨重、呆拙,跟漏瑚一樣。而動畫製作團隊恐怕也承受著各方期望,不斷消耗而過勞。一邊看,我常常是一邊為這部作品的生產過程散發的咒怨,捏一把冷汗。
第四季重回抱石場,雖然只能爬 V1、V2,還是有緊張和成就感,值得為此冒受傷的風險。
今年新學自由潛水和中式料理,想盡量把它們加入 2024 的生活。
電子報
根據前述日記,2023-04-16 首發電子報,此後除了一週沒寫,迄今維持每週寫 1500 到 2500 字。我以往是在劃定的範圍內,寫給自己和互動方式確定的他人閱讀,不曾讓週期主導產出。謹守「每週一定寫」無疑有強迫輸出、逼著練功的效果,從第 1 期到第 37 期,寫作有些微進步。受迫策展自己大約知道的事情,或許也是好事。
除了輸出,起先我還期待認識有趣的人。我恐怕要先收到回饋,才能從中發掘有趣的人,但把輸出的字數甚至期數當分母,回饋率低得我都想穿過螢幕把耳朵湊到讀者的眼球前面了。這就關聯到內容取向。
我的假設是,讀者會期待從電子報得知有趣或有用的資訊。性情所致,隔著螢幕的時候我大概只會透露些許高拐的趣味——不,二十幾歲時就罷了,十年拖磨下來,跟真正在一個領域累積的同儕相比,我恐怕愈來愈低怪。而有用與否,讀者隨緣受用的情況不論,多數作法都需要自行嘗試、重複與驗證。我不是什麼成功人士,恐怕很難取信於人、讓人願意嘗試。
不上不下也不是辦法。至少目前,寫作這份電子報還是有定期整理、輸出的功效。接下來,我打算作兩項調整:
事先排定我想探究的主題;
主要談論跟主題有關的作品、文本,探究到一定程度後再作小結。
2023 年的探究,到《娜嘉》告一段落,2024 年待開新專案、新分支。完全沒料到林林總總的思考會朝超現實主義匯聚,得此理解是寫作電子報的一大收穫。
Show notes
擔心舉止不得體:《位置》。
絕望當前:原句為「The only philosophy which can be responsibly practised in face of despair is the attempt to contemplate all things as they would present themselves from the standpoint of redemption.」(#153, Minimal Moralia)
浪費生命:今年歹戲拖棚首推《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
自行嘗試與重複:每次寫到重複,我就想到《社會學方法的規則》(The Rules of Sociological Method)。1895 年的凃爾幹已經在強調重複促成一致,眾人行事與思考一致,才讓這些行事與思考的方式,從個殊的(particular)事件分離(isolate)出來,形成社會事實。事件固然反映行動與思考的方式,但事件是個殊的,個殊事物沒有一致性。「一次等於沒有」(Einmal ist keinmal),「第二次是肥皂劇」(the second time as farce),第三次才成為制度。
你能為我做的事
留言
分享